【印章的由來】

印章在漢文化圈傳統佔有重要地位,不但是日常生活的用品,印章的圖案、文字雕刻和印章本身的造型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。

中國的雕刻文字,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,周的鐘鼎文,秦的刻石等,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“金石”。璽印即包括在“金石”裡。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,或說殷代,至今尚無定論。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,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,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。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,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,為當權者掌握,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。


戰國時期,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。近幾年來,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。也就是說,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。

中國古代政府在冊封以及官員任命時,授受印章,以做信物,是為信印,即後世所稱的公章。此類印章是政治權力的象徵,通常隨官職和爵位,順序傳承,並非個人所有。中國歷代君主使用的印章——璽,則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。漢代緯書《春秋運斗樞》雲,「黃帝時,黃龍負圖,中有璽者,文曰『天王符璽』」;《春秋合誠圖》中,「堯坐舟中與太尉舜臨觀,鳳凰負圖授堯,圖以赤玉為匣,長三尺八寸,厚三寸,黃玉檢,白玉繩,封兩端,其章曰『天赤帝符璽』」。黃帝、堯舜皆是傳說人物,此類說法,並非信史。最為知名的璽是秦始皇的傳國璽,這就是秦帝國的國家印章。這種習慣延續到今天,工商行號、政府機關仍然使用”公章”在正式的文件上,來確認公司的信諾。

印章的名稱的變化,也有歷史的痕跡。 秦以前,印章通稱為「璽」,或作「鈐」,到秦一統六國後,皇帝使用的專稱為「璽」,臣民用的則稱為「印」。 漢朝時期,通常稱之「璽」或「章」;至唐武后改「璽」為「寶」,而唐至清朝「璽」、「寶」兩詞並用。民間對印章的稱呼還有「印信」、「記」、「朱記」、「圖章」、「戳子」等。現代也有人使用日語中的「判子」稱呼印章。

璽:
始于秦朝,是皇帝專用的印章,稱玉璽、傳國璽、傳國玉璽,是皇權的象徵《續<漢書>新解》雲:“璽,黃羅傘天下、蓋皇帝”。“璽”是印章最早的名稱。秦以前,無論官,私印都稱“璽”,秦統一六國後,質地一系列制度,漢代基本沿襲秦制,制度已略放寬。

印:
指的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,使用的文字叫秦篆。印對篆刻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,白文印最具代表性,其中滿白文印如“東郡守城”、“巧工司馬”,蒼勁渾樸,筆劃自然得天趣,緊處密不透風,疏處寬可走嗎,產生強烈的詩句效果。

寶:
《唐書。輿服志》記載,武則天因覺得“璽”與“死”同音,在延載元年改稱“寶”。後來唐中宗即位,又沿用舊制“璽”“寶”並用。

章:
漢魏將軍印一般稱“章”,將軍出征急,印符美中奇,鋒芒畢顯漢將軍印。這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,倉促之間刻鑿成的,稱為“急就章”往往風格獨特,對後世篆刻藝術有很大的發展影響。

記:
“記”一般有兩個名稱唐宋官印中與“印”同時存在的還有“記”、“朱記”。“右策寧州留後朱記”宋官印中有“建炎宿州州院朱記”、“教閱忠節第二十三指揮第三朱記”等都可表明歷史存在。

傳世的古代璽印,多數出於古城廢墟、河流和古墓中。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,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,而當時慣例,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,而官吏遷職、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。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,以及吉語印、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,而不是實品。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,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,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,也就這樣被流傳下來。

購物車
報價單 購物結帳 關閉